胸藏文墨怀如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
四(13)班 吉星潼家长 党贞
小女吉星潼自小喜欢文学,不仅能背诵几百首唐诗宋词,而且很多文言古诗,看两遍就能知道大概意思。所以曾经有很多家长问我,“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为什么星星能记住这么多古诗词?” 我认真思考了这些问题,并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可估量
很多时候家长会觉得孩子还小,这时候给他们讲讲故事绘本还行,真要讲唐诗宋词,乃至先秦散文,孩子根本听不懂。其实这种担心,大部分情况下是家长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一个限制。其实想想看,哪一首唐诗宋词不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哪一篇先秦散文不能被描绘成精彩的图画呢?
还记得星星五岁那年,我给她讲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这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讲解了字面意思之后,我考星星,“你能不能把这首诗当剧本,把它表演出来?”星星想了想,随即钻到卧室里一通鼓捣。
接下来,按照她的安排,我扮演相思的崔护,而她扮演诗中那位美丽的姑娘。只见她拿着桃花(人造绢花),斜倚在卧室门口。然后我拉着她的手,一起高兴地蹦啊跳啊,星星自己加台词,“你看,我的脸已经和桃花一样红了”。随后我加旁白,“转眼之间,一年的时间过去了”。这时星星躲进了卧室,而我则假装在各处寻找她,当然是找不到的,最后捧着那株人造桃花,假装痛哭流涕,“我心爱的姑娘,你在哪里?”旁边还得拿扇子使劲儿扇着,做出春风的效果。当时把星星逗的咯咯笑,而我也很释然,星星不仅迅速把诗背了下来,而且准确地理解了诗词的含义。
诗歌教习需要一些“小秘籍”
也有很多家长觉得,不就是背诗吗?只要讲讲字面意思,再多念几遍,孩子不就应该会背了吗?如果只是把背诗当成给孩子的一个学习任务,要求他/她在多长时间内背下来,孩子短期内确实可以做到,但在心理上,无形中也会对背诗形成抗拒,失去对诗词深层次的理解,更可惜的是,失去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孩子背诗,其实并不只是背诵这几个字,而是要尽可能给孩子展现出一个完整的历史画卷,帮助他/她进入到诗词的意境当中。比如星星七岁那年开始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这是教她的第一首长篇散文诗,全篇一共120句,比起之前最多8句的律诗而言,背诵的难度翻了几倍。不过我并没有一上来就讲诗,而是从历史上的四大美女开始说起,这个话题成功引起了星星的兴趣。在重点讲述完杨玉环生平之后,我又把话题引到了唐代的服饰上,何为半臂,何为罗裙,何为步摇,何为搔头——通过百度,一张张精美的服饰图片看的星星艳羡不已,恨不得穿越到唐朝做个那时的美女。最后又聊到了音乐,为什么戏曲演员被称为梨园弟子,惊为天人的《霓裳羽衣》又是怎么回事。在一系列的铺垫和拓展之后,这才回到诗词本身。之前的铺垫吊足了星星的胃口,原本打算一次只学16句的,结果在星星的强烈要求下,一次学了32句,而原本打算一周的时间才能学完的《长恨歌》,星星只用三天就全部背下来了。
形成习惯,活学活用
诗词不是用来被束之高阁,或者只在语文考试中体现,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该有它们的存在。初春郊游,会信口而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夏日赏荷,自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秋月明,会感慨“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新年伊始,会庆祝“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到闲暇时,我和星星最喜欢的一个游戏就是“诗词飞花令”,比如轮流说出包含特定字或描述特定主题的诗句。唐诗宋词元曲,先秦散文乃至近现代诗词,想起什么说什么,在此过程中,有词穷的捉襟见肘,有突然的灵光一闪,最后每每大笑而归,乐此不疲。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把桶装满,而是把火点燃。一粒燃烧在孩子心中的小小火种,会引领他/她自发地去探索更多,学习更多。虽然点燃的过程于家长而言也许会很辛苦,但时过境迁之后,蓦然回首,我们会发现,总有一些年华,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总有一些花开,芬芳了流年,美丽了相遇。最后,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在诗词的滋养之下,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致家长:育子之路,是一场父母的自我修行。即使育子之路布满荆棘,我们也要所向披靡,勇敢前行!让我们一路同行,助力孩子的成长之路自由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