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朝阳区和平街十一区17号楼开始动工建设,在这里,即将诞生一所新的小学——和平街第二小学,承载着区域百姓的对这个“新生儿”的满心欢喜与美好祝愿。
光阴荏苒,夏去秋来;韶光流转,盛事如约。62年过去了,当年的这所新小学——如今的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不负众望、硕果累累——从“一校一址”的小学校发展成为“一校四区六址办学”的“教育集团”,从全区百姓心中的“老牌校”“重点校”,发展成为全市小学教育教学各领域的“示范校”“品牌校”、全国学校文化建设的“窗口校”“样板校”……
62年风雨沧桑,62年春华秋实,自强不息的朝师附小人在朝阳这块热土上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锦绣画卷,书写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奋斗史诗,不断追逐“文化高地”之梦,更折射出朝阳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勇往直前的奋进姿态。
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一起“悦读”她的历史与故事。
历史探秘——建校、更名的时间与“和平街”的由来
根据《北京市朝阳区志》《北京市朝阳区普通教育志(学校志·人物志)》的记载,和平街第二小学建校于1960年,1985年更名为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照此推算,今年正好是朝师附小建校60年。按照国人“逢五小庆,逢十大庆”的传统习惯,我们兴冲冲地走进学校,可上述“官方表述”,在采访之初,便遭遇了“尴尬”——建校时间与更名时间均与“区志”“教育志”不符。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随着材料的挖掘与多方的考证,我们发现,这里面存在着一个“历史误会”。
关于建校时间,和平街第二小学于1958年建校并开始盖楼,于1960年开始正式招生。
1971年,和平街二小师生高举红旗开展野外拉练
1974年,和平街二小师生在上珠算课
1970年代末,马艳红体操比赛照
1981年,马艳红(左三)回到和平街二小, 与老师们共同回忆自己在母校快乐童年
1981年,作家王愿坚(左四)到和平街二小作报告,并与同学们亲切交流
1985年,和平街二小更名授牌仪式
关于更名时间,1984年5月17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同意区教育局将和平街二小改为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批复》,后在 1985年正式举办了更名暨命名授牌仪式。
如此看来,“区志”“教育志”与学校的表述都没有错,因为认定的标准和标志不同而已。不过,一番考证下来,我们更倾向于“1958年建校、1984年更名”这一表述。
建校时间、更名时间梳理清楚了,校名又是如何而来?顾名思义,和平街第二小学,自然是“地名+序名”,因为和平街第一小学建于1957年。
不过,在走访过程中,关于“和平”这个地名我们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原来,北京本无“和平”字样的地名,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在北京召开了由十几个国家参加的“亚太地区和平会议”,恰巧这一带刚开始大兴土木地搞建设,于是借“和平会议”的东风,这里有了两个管理地方的街道办事处,一个叫“和平里”,一个叫“渣子坡”。因为“和平里街道办事处”的名称来头大,得名于“亚太地区和平会议”,加上名称较之“渣子坡”更为雅致,所以有关部门在 1958 年把将两处归并为一个“和平里街道办事处”总管。之后,逐步衍化出“和平街”“和平东街”“和平西街”一串儿带有“和平”地名。“和平里”属于东城管辖区,“和平街”则属于朝阳管辖区。
可见,“和平街”一名,的确大有来头。
激情岁月——“世界冠军的摇篮”与京城教改名校
提起和平街第二小学,附近熟悉学校的社区老人,不约而同地说:“知道知道,就是咱们的那位世界体操冠军马艳红的母校!”一句“咱们的”、一个大拇指,这份荣耀之情溢于言表。
提起马艳红,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可是如雷贯耳,被誉为中国体操走向世界高峰的“报春花”。1978 年,14 岁的马艳红在第8 届亚运会体操比赛中获高低杠冠军;1979 年,马艳红在第2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高低杠比赛中,为中国队夺得了第 1 枚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个体操世界冠军,也是当时中国体坛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马艳红又成为第一个为夺得奥运金牌的体操运动员……马艳红在中国体操史、世界体操史上写了许多的第一。在国际体操界中,有两个动作是以马艳红的名字命名,分别是“马燕红回环倒立(腾身回环倒立转体 360 度)”和“马燕红下(腹回环绷杠团身后空翻转体 360 度下)”。
马燕红的体操生涯是从和平街第二小学开始的。据《北京体育》杂志 1980 年第 2 期的报道,时任和平街第二小学的体育教师单清正是发现马艳红的“伯乐”。
1982年 , 和平街二小少先队员作为北京少先队员代表接受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按照学校的惯例,每年招收新生时都要有体育教师在场,当时 7 岁的马艳红形体好、胆大、灵敏、听话,单清一眼就看中了。打那以后,马艳红就跟着单清利用一早一晚时间练起体操基本功来。
起初,马艳红的父母担心练体操会影响学习,有些不太同意,单清一面多次去家访做工作,一面注意科学掌握练功方法和安排训练时间,学校也努力为马艳红创造条件,在器械上、时间上给予支持和保证。单清认真教,马艳红刻苦学,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不但熟练地掌握了倒立、前后软翻、侧空翻、跳山羊等基本功,还能一连串做五六个小翻呢!在学习上,马艳红也是班里的优等生。父母看到女儿学习、练习双丰收,再也不担心了。有了学校“园丁”与“伯乐”的悉心培养,马艳红随后便被吸收入什刹海业余体校、“八一”体操队、国家体操集训队,在体操之路上越走越稳。大放异彩!
除了在体育人才发现与培养上的独具一格,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和平街第二小学也是位于当时区内前列。自 1960 年开始招生后,仅三年时间,即由一至六年级 12 个班增至 32 个班,至 70 年代末,达到 40 个班、在校生 1800 多人。80 年代学校初成为朝阳区小学示范校。
至 1984 年,出于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考虑,朝阳区人民政府同意区教育局将和平街第二小学改为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申请。
更名之后,学校在朝阳师范学校支持下迎来了新一轮教改实验,并涌现了以王秀云校长为代表的一批京城教改名师。
1985年,朝师附小第一届六年级毕业生合影留念
1999年9月30日,朝师附小召开申奥主题大队会
2009年1月,朝师附小在21世纪剧院举办新年音乐会
自1978年起,王秀云从教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开始进行教学法改革实验,历经七年、三轮,探索出“文语结合”的作文教学改革经验,其特点是“言之有物,写有内容;言之有序,写有层次;文有中心,写有重点;入情入理,深入思考;不留作业,减轻负担”,同时总结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成功教学经验。
1981 年,在五年级试验新教材中,王秀云探索出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方法发展,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语文成绩的提高。
1986 年,王秀云又深入探讨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改革,进行“综合训练”的研究,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把学科教学和学生素质全面训练融为一体,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刻苦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改革的王秀云赢得了上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1981 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83、1985、1987 年连续三次被评为北京市普教系统先进工作者,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1988 年出任朝师附小校长,1990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先后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 40 多篇,撰写《小学语文基本功初探》《小学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等 7 本著作,获北京市“七五”“八五”教育科研成果奖,《北京日报》等媒体予以关注报道。
在王秀云校长的带领下,朝师附小将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青年教师放在首位,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市教科所、北京师范大学等教育出版、学术机构广泛联系,不断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品牌影响力。
向“悦”而行——再创辉煌,崛起“文化新高地”
1986年入校任教语文教师的齐振军,在朝师附小成长了 30 多年,见证了这所 62 年老校一多半的历史,是“土生土长”的“朝师附小原住民”。
2004 年接任王秀云校长之职后,齐振军曾在多个不同场合坦言,上任之初,倍感压力巨大,也曾迷惘过,要使朝师附小成为“教育改革的典范、优秀人才的摇篮”,擦亮品牌,再造辉煌,就必须走“高质、开放、服务”之路。
“学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过程中,要做好文化的传承、传递与传播。”本着这样的理念,从 2007 年起,齐振军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和建设学校文化。
当时的朝师附小已经进入多址办学的发展时期,各校区的教师和学生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很多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文化解释,齐振军清醒地意识到,需要以文化来凝聚人心。
2016年7月,朝师附小“悦行志愿”微电影首映式
2016 年 11 月,朝师附小举办“学校发展共同体”圆桌论坛
2017年,朝师附小金帆行进管乐管参加第18届WMC世界行进管乐大赛并获铜奖
为了将朝师附小一路走来的历史性状态挖掘出来,2007 年,齐振军带领全校一起“挖宝”,把教师间流传的有意义的、经典的箴言挖出来,形成口口相传的标志语。2009 年,在朝师附小语文特色的基础上,开展阅读项目,让师生在阅读中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领悟文章体现出来的人生意涵。通过阅读, 师生们对未来越来越有畅想,越来越有希望,这样一种感觉正好契合了朝师附小的历史心态,这种心态就被总结成为“悦”的心态,“悦文化”开始逐步成型。
“悦”是“悦文化”的核心价值,它是一种感受,表达了对美好和谐的事与物的欣赏与感谢;它是一种境界,表达了以坦荡心胸对人和事的接纳与包容;它是一种状态,表达了人在学习、 工作和生活中追求自身价值实现,却又不急功近利的行为表现。
在齐振军的积极引领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附小人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己任,以建设“社区文化高地”为目标,经过 10 年办学实践的探索梳理,提炼了以“悦”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了环境、课程、活动的文化载体,推动了学生、教师、家长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与践行;形成了附小教师“以师育生”的行动指南和形象标识,附小学生做“心悦少年”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名片,附小家长“榜样育子”的行为指导和自我修养;总结出“文化成型、文化生根、文化有痕”的学校文化发展规律,提出“文化理念系统、文化载体系统、文化推进系统、文化有痕系统”的学校文化建设框架,推动学校文化引领正确的办学方向,服务学生的实际获得,凝聚附小人的精神力量,成为学校特色品牌的靓丽名片。
秉持“以文化引领方向,以改革推动发展,以特色提升品质”的新时期办学思路,“悦”文化支撑下的朝师附小开启了集团化办学新征程,建构了“文化导向、发展平台、课程供给、评价标准、管理体系”的“五个统一”的发展框架,实现了各校区同步、快速优质发展,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地、全国小学德育实验基地校、全国“五好小公民”示范学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并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联合宁夏、四川、云南等 5 个省、市薄弱地区的8 所学校成立“学校发展共同体”,每年组织“学校发展共同体圆桌论坛”,在文化管理、学校课程、师生交流等方面实现共研、共享,最大限度的带动了薄弱地区的教育发展,至今已连续开展 4 届,成员已发展为 10 个省市、26 所学校,中国教育电视台等进行了专题报道。
经过了 10 多年“悦文化”的酝酿、含藏与勃发,齐振军和朝师附小的“文化新高地”理想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
(相关资料来源:《北京市朝阳区志》《北京市朝阳区普通教育志(学校志·人物志)》《世界冠军的摇篮——访马艳红母校和平街二小》《一所学校的“文化高地”理想——记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等)